當經濟數據淪為政治玩物,真相的崩塌比數字的下修更致命
一、數據造假戳破的不僅是泡沫,更是國家信用
2025年8月1日,美國勞工部公佈的7月非農業就業數據引發軒然大波:新增職位僅7.3萬個,遠低於預期的11萬,失業率升至4.2%。更令市場嘩然的是,先前兩個月資料被大幅下修-5月和6月新增就業從14.4萬、14.7萬分別腰斬至1.9萬和1.4萬,下修幅度高達87%。這意味著,過去三個月美國月均新增就業僅3.35萬,遠低於新世紀以來9.37萬的歷史均值,直接指向經濟衰退訊號。
數據公佈後,川普火速解僱勞工統計局局長埃麗卡·麥肯塔弗,指控其「出於政治目的操縱數據」。然而,市場質疑的焦點並非政治陰謀,而是統計系統的系統性失靈:2022年1月至2025年6月,勞工部42個月中有30個月高估就業數據,累計偏差達249.7萬個職位。這種長期失真,讓聯準會和經濟決策者如同在迷霧中航行,最終撞上冰山。
二、高利率困局:聯準會的「不降息」賭局與民生的殘酷現實
面對數據崩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仍堅持將利率維持在4.25%-4.50%的高點。他的邏輯看似堅固:降息可能引發通膨反彈,讓2022年以來的激進升息成果付諸東流。然而,高利率的代價正由普通美國人默默承擔:
- 企業活力窒息:製造業連續三個月裁員,5月至7月減少4.2萬個職缺。通用汽車第二季因關稅損失11億美元,獲利暴跌34%;
- 零售巨頭沃爾瑪、玩具商孩之寶被迫消化關稅成本,警告即將漲價;
- 青年生存危機:近半數18-29歲美國人依賴父母居住,創二戰以來新高;
- 61%的「啃老族」不承擔家庭開支,父母年均補貼1.7萬美元;
- 食品、房租、話費成為父母支出的三大重負,36%的家長因此財務惡化,甚至動用退休金。
聯準會的「數據信仰」與民眾的生存現實,已撕裂成兩個平行世界。
三、川普的關稅豪賭:飲鴯止渴還是絕地求生?
為打破僵局,川普祭典「對等關稅」大招:對加拿大、巴西、印度、瑞士等國徵收10%-41%的關稅,並威脅對轉運商品加徵40%懲罰性稅率。其核心目標直指削減貿易逆差、逼迫產業回流。然而,這套「經濟血童術」暗藏三重風險:
- 通膨螺旋加速
新關稅推高進口成本,美國實際關稅稅率已升至17%,創1933年大蕭條以來新高。寶潔、福特等企業預警漲價,消費者最後買單。 - 盟友反噬風險
強壓日本、歐洲對美投資,但美國在產業鏈上已失去比較優勢。若投資無利可圖,資本撤離將引發連鎖崩塌。 - 中國博弈困局
中美瑞典談判中,美方要求中國在「十五五」規劃轉向消費型經濟,卻拒談晶片管制松綁。若談判破裂,關稅戰升級,全球供應鏈將再受重創。
四、美元霸權保衛戰:一場無人敢輸的死亡遊戲
鮑威爾死守高利率的深層恐懼,在於美元霸權的生死存亡。若降息引發通膨失控,美元可能跳貶,觸發三重災難:
- 資本外逃
市場對美元的信任崩塌,熱錢湧向黃金等避險資產(7月黃金期貨單日漲1.52%)。 - 資產掠奪危機
美元貶值可能招致外國資本抄底美國核心資產,動搖經濟主權。 - 債務火山爆發
美國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已超130%,低利率尚可維繫,高利率下利息負擔足以壓垮財政。
然而不降息的代價同樣殘酷:企業借貸成本高企抑制投資,消費萎縮拖累增長,社會矛盾持續發酵——這正是川普與鮑威爾根本分歧所在。
五、歷史的警告:信用貨幣時代的第一場終極考驗
美國正踏入一片無圖之境。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人類從未在純信用貨幣體系下經歷如此規模的經濟結構危機。 70年代石油危機時尚有金本位緩衝,而今天美國的工具箱只剩兩劑毒藥:
- 繼續高利率:經濟活力枯竭,社會矛盾爆炸;
- 轉向降息:通膨與美元信任危機可能摧毀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更令人憂心的是,無論選擇哪條路,美國都缺乏歷史經驗可循。耶魯學者警告,目前關稅水準已逼近1930年《斯姆特-霍利法案》-那部加速大蕭條的惡法。而聯準會的獨立性,正因川普的政治幹預而搖搖欲墜。
結論:資料造假背後,是治理體系的全面危機
非農就業資料的崩塌,不過是美國經濟治理深層病灶的冰山一角。當統計機構失去公信力,央行獨立性遭政治綁架,政策在「通膨」與「衰退」的鋼絲上搖擺,普通民眾被迫為精英的豪賭買單——17000美元的年均“啃老補貼”,正是這場危機最刺眼的註腳。
川普的關稅大刀與鮑威爾的利率枷鎖,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美國需要的不只是經濟政策的修補,而是一次國家信用的徹底重建。否則,當下一輪資料修正來臨時,崩塌的或許就不只是數字了。
(引用數據綜合自美國勞工部、聯準會、世界銀行及全球主流財經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