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

美債內循環危機:賓夕法尼亞計畫背後的美元霸權困局


一場名為「賓夕法尼亞計畫」的金融戰略正在重塑全球資本流向。當川普政府在賓州能源與創新高峰會上宣布吸引920億美元科技與能源投資時,很少人意識到這只是龐大金融棋局的第一步。德意志銀行主導設計的這套方案,其實是美國面對34兆美元國債危機的絕地自救──將美債持有權從海外緊急轉回國內,建構最後的美元堡壘。


美債錨定作用崩塌:全球金融秩序鬆動


美債市場長期扮演全球金融體系的壓艙石。作為無風險利率的定價基準,其殖利率曲線決定著房貸、企業債等各類資產的估值邏輯。當投資者能夠透過持有美債獲得5%的無風險收益時,任何承諾低於該回報率的風險資產都將失去吸引力。這種機制建構了二戰以來最穩定的資本定價體系。

然而2025年的現實是,美債的避險迷思正在破滅。在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地緣衝突失利等系列事件衝擊下,國際投資人對美債信心持續動搖。 4月9日的資本流入驟停事件觸發股債匯三殺,迫使美國政府暫停對華關稅戰。這標誌著外國資本已能透過撤離美債市場改變美國政策走向,暴露出美元霸權的致命軟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評估,全球主權債務規模已達到經濟總量的93%,其中美國的債務脆弱性特別突出。


三重槓桿撬動國債回流:風險轉嫁的豪賭


賓夕法尼亞計畫的核心在於建構三層國內資本吸收體系,每層都暗藏系統性風險:

監管松綁的金融陷阱。方案允許銀行降低補充槓桿率要求,在不擴大資本金的情況下增持國債。這直接復刻了2023年矽谷銀行倒閉的溫床模式。當年該行因持有大量十年期美債,在聯準會升息中遭遇資產負債表穿倉。如今將此類風險擴散至整個銀行體系,猶如在全美埋設利率敏感型地雷。更危險的是,當銀行體系普遍高部位持有長債,聯準會的升息空間將被徹底鎖死──繼續升息將引爆銀行破產潮,停止升息則放任通膨失控。

稅收誘導的產業悖論。企業購買國債可享10%的優惠稅率(原稅率30%),這是美國直接稅體系特有的政策槓桿。但該措施正加劇經濟的金融化畸變:特斯拉2020-2022年間加密貨幣投資收益已超過汽車製造利潤,如今政策持續引導企業將資本投入國債套利。這徹底背離「製造業回流」的國策目標,形成「要工廠還是要賭場」的戰略分裂。

強制捆綁的養老危機。要求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等長期資本提高美債配置比例,本質是將民眾退休儲備綁上戰車。這類本應分散風險的資金被迫集中持倉,與美國銀行業形成「鐵索連環」之勢。一旦利率波動引發連續爆雷,數百萬人的養老安全網將首當其衝。


穩定幣雙面刃:美元霸權的自我蠶食


計畫的國際戰略依托美元穩定幣實現「外資退場但美元不退場」的魔術效果。蘋果、谷歌等巨頭收購海外持有的美債,再以此為抵押發行穩定幣。這種被德銀命名為「泛美元化」的模式正野蠻生長:全球穩定幣市值從2020年200億美元飆升至2025年2500億美元,五年激增超11倍。

穩定幣確實幫助美元滲透進Swift體系外的禁區。在伊朗、俄羅斯等受制裁國,阿根廷、土耳其等高通膨地區,私人穩定幣成為繞過官方管制的美元通道。工作日的穩定幣交易量顯著高於週末,證明已深度嵌入跨境貿易場景。

但該模式正孕育著顛覆美元霸權的基因突變:當俄羅斯用戶習慣使用穩定幣後,即使美國解除制裁,他們也不會回歸傳統美元體系。更致命的是,穩定幣脫離聯準會管控,其全球流通量膨脹將催生「影子美元系統」。這個不受利率調控的平行貨幣體系,終將割裂官方法定美元的調控能力。正如毒蛇反噬飼主,穩定幣的壯大正在掏空美元霸權的根基。


霸權黃昏:重建中的國際貨幣秩序


賓夕法尼亞計畫暴露了美國戰略的深層矛盾。表面看,它企圖實現「一頭牛剝兩次皮」的完美套利:先以貶值美元折價回購海外美債,再用這些債券抵押發行穩定幣收取全球鑄幣稅。但現實困境是,該計畫既無法解決國債規模失控的根本矛盾,也加速了美元信用的瓦解。

聯準會理事庫格勒的突然辭職與勞工統計局局長麥肯塔弗的解職,折射出政策公信力的崩塌。市場正用實際行動投票:2025年8月初黃金價格衝破3400美元/盎司歷史高位,全球央行連續三年增持黃金超千噸。當美國將美債風險鎖進國內金融體系時,世界正加速尋找後美元時代的避風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報告已發出預警:全球資本市場集中度達危險水平,美國股市佔全球市值比重從20年前30%升至55%。而金磚國家所規劃的新結算體系,更預示著多極貨幣時代的來臨。賓夕法尼亞計畫或許能短暫續命美債流動性,但它真正書寫的,是美元霸權凋零的墓誌銘。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 andycheng ] 享有,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封面图片来源于 [ 互联网 ]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使用。如有异议,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