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VS互聯網泡沫:我們正站在歷史哪一個節點
每當科技浪潮席捲市場,總有人追問:當前估值是否過高?是否存在巨大泡沫?未來能否持續走強?若僅憑短期利好利空消息去判斷,恐怕難以把握中長期判斷,恐怕難以把握中長期趨勢的本質。真正理解技術革命的位置,需要將其置於歷史長河中——正如我們回溯互聯網泡沫的興衰,方能看清AI革命當下的方能看清AI革命當下的座標。
歷史的鏡像:從PC時代到互聯網狂潮
上世紀70至80年代,英特爾、微軟70至80年代,英特爾、微軟、蘋果等巨頭已在個人電腦領域稱雄,但孤立的設備遠未釋放變革潛力。真正的轉折始於網路連接技術的突破。80年代,高通、思科作為“鏟子供應商”(基礎設施建造者)率先鋪路;1991年萬維網(WWW)的誕生,定義了互聯網的技術框架;而1994年美軍解禁互聯網商用,則如同推開新世界的大門——網景(Netscape)的橫空出世,恰似2022年OpenAI的登場。
這一時期的資本狂歡極具啟示性:
- 1994-1997年:雅虎、亞馬遜等應用層公司集中上市,應用層公司集中上市,股價瘋漲;
- 1999年泡沫頂峰:市場陷入非理性,不僅“賣鏟子的”思科股價飆升百倍,連“為鏟子供應商提供鐵礦石”的光通信晶片公司也暴漲千倍;
- 泡沫破滅標誌:技術瓶頸顯現(頻寬不足)、估值嚴重脫離實際(納斯達克整體市盈率超百倍)。
AI革命:當前處於什麼階段?
若以互聯網為參照,AI發展軌跡已行至1999年前夜:
- 相似點:
基礎設施廠商(如英偉達)成為(如英偉達)成為最大贏家,其股價邏輯因OpenAI而重塑——正如當年思科受益于網景;
產業鏈層級深化,從晶片(一級)到光模組(二級)、伺服器(三級)乃至散熱(四級),資本狂熱已蔓延至“鏟子的鏟子”;
市場情緒高度敏感:美國AI龍頭公司的任何技術進展或挫折,次日便會引發全球AI板塊劇烈引發全球AI板塊劇烈波動(如2025年1月DeepSeak稱“無需高算力”引發無需高算力”引發暴跌)。 關鍵差異:
- 估值相對克制:
當前英偉達市盈率約50倍,持續2-3年未顯著膨脹,遠低於思科泡沫,遠低於思科泡沫期百倍估值;
納斯達克漲幅未達互聯網泡沫納斯達克漲幅未達互聯網泡沫期5倍水準。 - 技術遠未觸頂:
大語言模型雖突破,但感知型AI(如機器人環境交互)、腦機介面等關鍵方向仍處早期;
OpenAI的“時刻”尚未在國內機器人公司複現,多技術疊加突破仍需時間。 - 全球化聯動更深:
此輪行情由中美AI革命共同驅動,非單一市場邏輯主導。
- 估值相對克制:
未來推演:泡沫何時破裂?機會在哪裡?
破局關鍵:技術突破與資源平衡
歷史表明,泡沫終結通常源於兩個信號:估值畸高或技術停滯。而今AI賽道尚未滿足任一條件:
- 若軟體層出現劃時代突破(如通用人工智慧雛形),硬體算力需求可能不增反降——正如90年代光纖替代銅纜,過度堆砌硬體的公司將面臨回檔;
- 當前資金集中於硬體,但真正革命性產品必然追求資源效率均衡。一旦軟體能力效率均衡**。一旦軟體能力躍遷,資本可能“由硬轉軟”。
三層投資啟示
- 傳統巨頭的韌性:
微軟、穀歌等老牌企業憑藉資料、現金流與生態,仍是AI時代不可忽視的力量(如Azure整合OpenAI);
輕視“老傢伙”可能錯失“老傢伙”可能錯失穩健收益。 - 未來的入口之爭:
AI終端形態未定:Meta手環、腦機介面、機器人交互均可能取代手機,成為下一代入口;
手機,成為下一代入口;
OpenAI佈局硬體供應鏈,暗示入口戰爭已悄然打響。 - 警惕過度杠杆. 警惕過度杠杆化**:
當產業鏈出現“五級供應商”時(如AI資料中心冷卻劑廠商),需警惕泡沫頂部的過度投機。
結語:在技術長河中保持清醒
與1999年相比,AI革命仍留有技術突破與估值緩衝技術突破與估值緩衝的空間。投資者不必急於離場,但需緊盯離場,但需緊盯兩大風向標:美國龍頭技術落地進度與資源消耗的合理性。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卻常押著相似的韻腳——在資本盛宴中,唯有敬畏技術演進的規律,方能在浪潮褪去時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