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中國王朝會反覆崩潰?美國克服歷史週期律了嗎【轉發】

2025-07-15T10:58:00
以下內容轉發來源為微信公眾號 棱鏡說

歷史週期律是一些學者對我國古政權呈現興衰治亂,往復循環的周期性現象的一種概括。長期以來,這項規律總結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實踐存在重大缺陷的證據。同時,我國的學界長期默認現代美西方的政權形式已經克服了這個缺陷,不適用這項規律。

但是,美國如今許多糟糕的表現跟我國歷史上王朝末期的症狀卻非常相似。這不禁讓人懷疑,美國是否也陷入了某種歷史週期律。這種懷疑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歷史週期律的成立其實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首先,這個國家要有歷史。一個只有兩百多年的國家還沒有給予形成足夠穩定的核心特徵,很難確定它存不存在下一個週期。例如,幾年後,很有可能,我們只能說這片土地在某段歷史時期出了一個美利堅合眾國,但後來變成了加州共和國、德州共和國等50個國家。這樣曇花一現的國家,自然不存在什麼週期,更談不上歷史週期律。其次,在農業社會的技術條件下,一個政權治理能力的及格線有兩條:一是能夠組織抵禦各種自然災害,防止其在短時間內對基層社會造成重大破壞,突破了人類的生存底線;二是透過合理的資源和權力分配體系,能夠有效防止外部敵人和內部陰謀集團的破壞和顛覆。當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逐漸變得成熟,邁過了農業時代的及格線,它還需要應對另一個挑戰:在給定的科技水平下,一片土地存在天然的人口承載上限,也就是「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而對於一個治理能力及格的國家,它的人口在一段時間後總是會逼近這個上限,整個系統就會表現為內部壓力上升,瀕臨崩潰,最終反映為興衰治亂、往復循環。歷史週期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我國農業時代的政權無法突破「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現象的一種總結。反過來說,對於那些還沒有邁過治理及格線的國家,歷史週期律也是不存在的:它們在應對「馬爾薩斯人口陷阱」之前,就會因為各不相同的、獨特的原因崩潰,不會產生往復循環的特徵。

馬爾薩斯人口陷阱
於是,我們的問題變成了,對於有了科技加持的現代社會,歷史週期律這概念還適用嗎?如果仍然適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是真的克服了歷史週期律,還是會陷入新的陷阱? 1.兩種社會明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主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丈地畝,清浮糧」運動,想搞清楚大明王朝全境的田地數目,並制定各地上繳稅銀的標準。


1.兩種社會

明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主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丈地畝,清浮糧」運動,想搞清楚大明王朝全境的田地數目,並製定各地上繳稅銀的標準。

萬曆時期的清丈田畝
這是大明王朝276年歷史上唯二的全國性清丈土地,另一次發生在洪武年間,由開國皇帝朱元璋主持進行。對農業社會來說,土地是最主要的生產資料。但是,如此重要的土地數據,中央政府在絕大多數時候竟然是糊里糊塗、得過且過的狀態,其他方面的經濟數據就更加懈怠了。這當然也跟當時比較落後的統計技術有關。萬曆年間的清丈工作就花了五年左右的時間才完成。同時,地方上的鄉紳、官員對中央政府搞數據統計也比較抵觸,數字搞清楚了就不方便他們隱匿田地,私相授受了。不過,農業時代的王朝對經濟數字如此不敏感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並不像現代人有明確的「經濟成長」概念。他們想像的甚至主動追求的,是一種高度靜態的、始終處於某種穩態的社會。像張居正這樣,時隔百年重新統計一下全國的土地數據,對於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勤勉、幹練的了。在這樣的社會,從一個人一生的角度來看,一切的改變都是非常緩慢的。人們很難從宏觀視角感知到整個王朝在時間的作用下,不斷累積的緩慢變化。例如,如果只看《明實錄》的記載會發現,明朝大概就是一個人口6000萬,耕地面積4-5億畝,稅糧3000萬石左右的停滯經濟體。當然,現實並非如此。根據現代學者的估計,明朝後期的人口高峰達到了1.5億—2億,但此時可開墾的耕地早就被開發完畢。整個王朝就像一個高壓氣球,生存空間變得十分擁擠。而且,每一年還有大量的新增人口,填滿氣球壓力。於是,王朝的糧食越來越不夠吃,飢民也越來越多,造反層出不窮。而所有人都搞不清楚,祖宗留下的那套為什麼越來越不好使,就推測一定是後來的人能力不行或者品德敗壞,昏君和奸臣也就多了起來,終致戰亂四起,人口銳減。新建立的王朝又重新開始這套循環。當我們將鏡頭切換到歐洲的農業社會時代,會發現歐洲各國其實沒有走到「人口爆炸」這一步。論適合耕種的土地面積總量,歐洲大概是中國的2-3倍;但是依照最樂觀估計,整個歐洲在農業時代的人口高峰不超過9000萬。這是由於歐洲始終處於大小王國分裂的狀態,各國之間戰亂不斷,同時歐洲國家組織對抗瘟疫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僅14世紀的一場黑死病就讓歐洲損失了大約2500萬人口,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歐洲各地記錄的黑死病疫情和死亡率
時不時的戰爭、瘟疫和災害充當了自然的人口洩壓閥。歐洲封建王國不及格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反而讓它們避開了「人口陷阱」的困擾。歐洲封建王國的統治者日常操心的事情是找哪家聯姻比較合適,因為這樣就有了繼承權,有機會吞併對方的土地。王國好不容易攢了一波人口,就立刻會被國王拉出去跟自己的親戚搶地盤。這樣的社會自然也不會出現「治亂循環」的現象,因為基本上所有的時候都很亂。不過,混亂中也孕育著機會。 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使歐洲人開闢了一條致富的道路,巨額的海外利益不斷從殖民地流向歐洲社會,刺激歐洲各國乃至全世界都走上了一條不斷追逐利益、追求持續經濟增長的動態社會模式。當然,這種社會模式也會帶來新的問題。


2.增量焦慮

隨著地理大發現將美洲大陸與其餘世界聯繫在了一起,東、西方文明都隨之改變了。

地理大發現
在東方,來自新大陸的玉米、地瓜等高產作物,大大提升了農業的產能。湖廣地區以稻米、玉米、番薯輪作,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糧食產量驚人。這些變化大大增加了這片土地能夠承載的人口上限。清朝的人口高峰也達到了4億之多。不過,這一切仍然沒有突破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運作邏輯: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年會帶來更多的新增人口,無止盡地為整個社會充壓,直到超出土地的承載能力。當時的中國從上到下都還沒有意識到,在這片土地上再怎麼內卷最終都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要走出去,去外面尋找增量。實際上,直到今天,有很多人仍然沒有理解這一點。例如,當我國獨立設計製造的戰鬥機在海外取得亮眼成績之後,有人充滿文藝氣息地寫道:假如中國普通農村老人過上更有尊重的生活,中國都市年輕人可以不用這麼卷,由此形成的“中國吸引力”會比殲-10擊落陣風更加潤物細無聲地壯大中國的軟實力。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因果顛倒,是農業時代的殘留思想在作怪。實際上,當我們生產的戰鬥機可以自由地在全世界任何國家翱翔時,都市的年輕人才有機會擺脫內卷,隨便到一個國家教一教漢語,就是一份高薪的工作;普通老人才更可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就像如今許多美國老人選擇去東南亞、去地中海愜意地養老沿岸。內卷的本意就是指不斷地在同一塊土地上投入,不斷地搞精耕細作,用大量的重複勞動換取一點可憐的邊際產出。而只有向外尋找新的增量才能擺脫內卷,這正是西方人從地理大發現和新大陸獲得的真正經驗,也是西方世界成功的秘訣。
如果西方帶來的這個現代世界有什麼核心精神的話,那就是對增量的極度渴望。
現代社會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而且運轉速度每年都要不斷提高;減速乃至停滯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會導致失業、通膨等一系列問題。而只有成長,不顧一切地成長,才能避免這些問題。所以,現代人會時時刻刻關註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投資、進出口等各種數據,並習慣性地認為,對於一個正常的、健康的社會,它的經濟活動必須以一定的速度不斷增加。而要維持這樣一套高速運轉的社會體系,就要不斷地尋找“增量”,否則社會就會嘎吱作響,會生鏽,甚至癱瘓。這種「增量焦慮」就是人類從農業時代走出來的代價:所有人都被驅使為現代經濟體系尋找新的增量。在16-19世紀,殖民地就意味著增量,歐洲列強無不瘋狂地開拓和占領新的殖民地;而當全球的殖民地被瓜分完畢,增量競爭變成了存量爭奪,鬥爭就變得異常殘酷,兩次世界大戰因此而爆發。進入20世紀中葉以後,美國資本在全球尋找增量的活動,塑造了當今的世界體系,軍事幹預配合金融霸權和科技壟斷,收割全球金融體系外圍和產業鏈下游國家,成為美國製造增量的主要手段。美國的盟友透過靠近金融體系中心,以及佔有一部分產業鏈中上游,也能從這套體系中分一杯羹。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美國從全球獲得的經濟利益在國內進行二次分配的過程出現了問題,一部分美國人對自己分到的份額感到不滿,但美國資本又不願掏這個錢;另一方面,處於產業鏈下游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也不想在低端產業中無限內卷,也渴望產業產業升級,將更多利潤留在國內。於是,美國一邊遏制第三世界國家的產業升級,一邊加大收割力度,讓全球不僅要為美國資本創造財富,還要承擔讓每個美國普通人都過上舒適生活的任務。這就是新時代的增量競爭如何轉向了殘酷的存量爭奪,導緻美國和它自己一手創立的世界體系之間形成了越來越尖銳的對立。


3.新的週期

西方國家創造的這套以成長為中心的社會運作模式,的確克服了懸在中國古代王朝頭上的那道終極難題。一個國家從百廢待興的狀態發展到一定階段,內部的成長動能遲早會被耗盡,要想不在逐漸積累的壓力中自爆,就必須從外部尋找增量。這就是西方用過去四百多年的實踐,對困擾中國古代王朝上千年的「歷史週期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從過去的歷史來看,這個答案的確是有效的。直到今天,西方國家仍然處於現代世界的中心。但是,這個答案顯然又是有缺陷的。由於每個國家都想從外部爭奪更多增量,避免自爆,它將內爆的壓力轉化為了國家間的對抗。西方國家進入近現代之後,國家間的高強度對抗就愈演愈烈,並將這種對抗向全世界傳播,最終成為引起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國家間大規模毀滅性戰爭中的勝利者,可以收割失敗者並因此免於內爆。從全球的視野來看,這種模式其實製造了另一種「歷史週期律」。當全球從戰爭廢墟的狀態發展到一定階段,科技創新、技術擴散、後發國家的生產效率提升等帶來的增長動能逐漸耗盡,國家間就會因為存量爭奪進入到日益對抗的狀態;全球就更容易從和平滑向戰爭,表現出另一種治亂循環。如今川普的許多主張之所以引得天怒人怨,就是因為他不僅想從全球經濟增量中獲得更多份額,而且直接盯上了別人家的存量財富。例如,要求外國公司直接搬到美國,威脅格陵蘭島和加拿大,提出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不能對美國船隻收費,甚至在關稅談判中要求其他國家直接將貿易順差餘額打到美國財政部帳戶等等。實際上,存量財富的爭奪只是一種委婉的表達,通俗來講這就叫搶劫

川普威脅要吞併加拿大
而且,這種搶劫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脫離開國家的視角,會發現西方國家發明的這種「以外補內,防止內爆」的方法,本質上只是將內部矛盾轉移成了國家間的對立。如果以全世界整體的視角看,這個系統仍然是不穩定的,仍然會表現為週期性內爆。假設美國發明了洗腦神器,能讓任何國家無條件服從美國的要求。即便這樣,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填滿它的胃口仍然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每次,全世界都齊心協力滿足了它的要求,美國的經濟體量會進一步膨脹。要知道,GDP的成長速度是一個比值。美國體量增大之後,要維持原來的增速,它的胃口只會無限增大,直到有一天全世界其餘國家加起來也無力供養。因此,即使從理論上講,一國獨大並且還要保持絕對增速也是不可持續的。但是,歷史的慣性無比沉重,就像過去上千年多少中國古代王朝都不可避免地撞上了歷史週期律,如今的大美王朝依然只能走「對外掠奪,免於內爆」的老路。理解了這個體系本質,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美國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在不停地指責外國,因為美國早就做好了透過搶劫而免於內爆的一切準備。
事實上,從200多年前開國至今,從屠殺印地安人開闢殖民地,到侵略墨西哥開疆拓土,到實施門羅主義獨霸美洲,再到如今製霸全球,美國一直都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如今,全世界都已經主動或被動捲入了西方國家所開創的這個體系。雖然看到了這個體系的弊端,但是我們只能先適應這個遊戲,並且從遊戲中勝出,才有可能最終改變這個遊戲。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Baidu MIP」版。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