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需求萎縮時代的鏡鑒:中國的昨天,美國的明天?
當下全球經濟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捩點上。當我們審視美國雄心勃勃的「賓夕法尼亞計畫」——旨在透過復興本土製造業、實施「內升外貶」策略化解債務危機時,不禁要問:這條看似理想的路徑,能否複製中國九十年代的經濟奇蹟?答案或許隱藏在深刻的時代差異與結構性矛盾之中。
一、賓夕法尼亞計畫的本質:一場逆週期的豪賭
該計畫的核心邏輯,是企圖透過關稅壁壘保護本土市場、貶值美元增強出口競爭力,同時以財政擴張刺激製造業回流。其理想圖景正如某些經濟學家所描繪:美國重現「高成長、高通膨、高收入」的繁榮期,如同九十年代的中國。然而,這個構想忽略了一個根本性轉變──全球需求引擎已然熄火。
二戰後的黃金增長期建立在供給短缺與人口紅利雙重基礎上。十億級人口加入全球市場帶來的需求爆發,讓中國在加入WTO後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但2025年的現實截然不同:全球老化加速(包括印度)、基礎消費飽和、債務驅動需求泡沫破裂。聯準會每印1美元創造的GDP增量持續衰減,貨幣政策的邊際效益逼近極限。更嚴峻的是,各國為「去中國化」掀起的產業鏈重複建設潮,正將世界拖入一場「放大版的國際內捲」:美、歐、日韓各自搭建閉環供應鏈,最終必然陷入產能過剩下的價格廝殺。
二、製造業復興的三重「不可能三角」
- 成本困局:高利率時代的製造業悖論
美國想要重建製造業,必須面對30年期公債5%殖利率的資本競爭。製造業平均利潤率遠低於此,資本天然傾向「躺賺」的國債而非投入工廠。即便企業願意擴產,高昂的融資成本(長期利率飆升)與本土用工成本(福利、保險、薪資剛性)也使其產品喪失國際競爭力。川普削減社會福利試圖降低用工成本,實質是將債務壓力轉嫁給中產階級——這與「提高民眾收入刺激消費」的目標自相矛盾。 - 產業鏈複雜度:非一朝一夕可成
製造業絕非矽谷式「扁平化管理」能駕馭。以一座礦山開發為例:需經歷勘探、環評、基礎建設、粗加工、精煉等數十個環節,耗時數年方可投入生產。而完整工業體系更需要數萬級配套企業協同。美國若想復刻中國產業鏈,至少需要連續執行2-3個五年計畫(10-15年),且必須依賴羅斯福式的「強政府乾預」。但當前美國政治生態對小政府的推崇與大政府所需的產業政策自然衝突。 - 需求天花板:3.4億人口撐不起全球供應鏈
即便特斯拉機器人普及,美國人口結構也無力支撐全產業鏈。其金融、科技、醫療業已吸收大量優質勞動力,製造業回流必然面臨「用人荒」。更關鍵的是,全球有效需求不足才是致命傷:當歐洲家庭擁有3台電視、亞洲中產階級購齊汽車房產後,新需求只能來自收入實質成長。而薪資上漲若不匹配生產力提升,只會推高物價陷入滯脹。
三、債務貨幣化的危險遊戲:內升外貶的致命缺陷
該計劃試圖以「對內購買力升值、對外匯率貶值」化解債務:
- 對內升值:名目工資翻倍(如年薪10萬→20萬),稀釋債務負擔(原需10年還清的房貸縮至5年)
- 對外貶值:美元匯率走弱提升出口競爭力
但此一操作需精準平衡通膨與薪資漲幅,稍有不慎即引發惡性循環。若物價成長超過收入(如別墅100萬→300萬而薪資僅至20萬),民眾實際購買力不升反降。更危險的是,資本對美元貶值早有預判──大宗商品、黃金、新興市場資產將成為對沖美元風險的首選。如果美國政府強制限制資本外流(如禁止投資中俄),反而加速資金湧入大宗商品炒作,推高全球原物料價格,進一步侵蝕製造業利潤。
四、聯準會的「乾坤大挪移」:長期國債的風險轉嫁
為控制償債成本,白宮正施壓聯準會調整國債購買策略:減持長期國債、增持短期國債。此舉意圖明確:
- 短期:聯準會購短債提供流動性,協助財政融資
- 長期:高利率(5%+)吸引金融機構接盤長債
這項設計的致命傷在於撕裂利率曲線。長期高利率將重創兩類經濟主體:
- 科技企業:估值模型中的折現率飆升,迫使未獲利公司達成40%+成長率(原需20%)
- 製造業:工廠建設依賴長期貸款,融資成本劇增抵銷關稅保護效益
當30年期公債利率突破5%,代表企業擴產資金成本遠超製造業普遍報酬率。所謂「稅收優惠」在關稅成本與融資成本夾擊下蕩然無存。
五、中國的鏡鑑:週期領先的啟示
全球正滑向「低成長長期化」的泥潭:
- 各國自救模板趨同:美日韓歐均可能效法中國「內部化債」模式-壓低短端利率、拉高長端利率,鎖定本國資金購買長期國債
- 資產泡沫破裂路徑相似:中國經歷「網路巨頭擴張→螞蟻上市失敗→地產泡沫破裂→通縮」的周期,美國正重演「AI巨頭壟斷→矽谷銀行危機→散戶瘋狂接盤美股→潛在股市崩盤」。近期美股散戶4-7月湧入6.6兆美元,堪比中國疫情後「搶房反彈」的套牢群。
歷史暗示我們:當債務驅動型成長難以為繼,拖延問題只會堆積系統性風險。若未來10-20年全球經濟仍無法找到新增長極,區域性大規模衝突的機率將急劇升高——這不是預言,而是過剩產能與需求萎縮的必然出口。
結語:無法復刻的黃金時代
九十年代的中國奇蹟誕生於科技革命、人口紅利、全球化擴張的共振。而今日的美國面對的是老化的世界、枯竭的貨幣工具、以及被債務扭曲的需求結構。賓夕法尼亞計畫本質是一場用舊地圖尋找新大陸的冒險——當製造業回流遭遇5%的無風險國債收益,當關稅壁壘撞上3.4億人口的消費天花板,「內升外貶」的藍圖注定在現實面前褪色。也許,中國的周期軌跡早已為世界寫出腳註:低成長時代的真正出路,不在豪賭復興,而是面對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