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迴響:從兩次大戰間的經濟週期看凱因斯的投資智慧與現實啟示

2025-08-10T00:00:00

當我們翻開世界經濟史的厚重卷冊,不僅是為了追溯過往,更是為了在歷史的脈絡中尋找當下所處經濟週期的座標。若將個人命運從宏觀敘事中抽離,這段歷史便失去了對財富增長的借鏡意義。今天,我們將深入1918至1939年這段動盪歲月,剖析一戰後的經濟困局、大蕭條的成因,以及經濟學巨匠凱恩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驚人的投資實踐——這位被世人銘記的經濟學家,實則是20世紀最被低估的投資大師之一。


一、凡爾賽的陷阱:被忽視的預言與貨幣做空的教訓


1918年一戰結束,歐洲大陸滿目瘡痍。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對德國開出天價賠款:1320億金馬克(相當於當時德國的10年GDP)。當時擔任英國財政部代表的凱因斯在《和平的經濟後果》中發出警告:榨乾德國將導致全歐經濟崩潰。他的邏輯鏈極為清晰——德國只能向美國舉債支付賠款 → 英法獲得賠款後需償還美國戰爭貸款 → 歐洲黃金儲備加速流向美國 → 歐洲貨幣緊縮、需求萎縮。

可惜政客們沉醉於勝利的狂歡。 1920年,堅信預判的凱因斯做空法郎和德國馬克,初期獲利豐厚。但德國馬克在年末意外反彈,高槓桿操作令其資產近乎清零。這次教訓讓他深刻體認到:市場情緒會扭曲經濟法則。他轉而將戰場轉向期貨市場,押注歐洲重建帶來的大宗商品需求。


二、商品期貨的逆襲:戰後需求與匯率混戰中的贏家策略


1920-1925年,凱因斯將資產配置轉向實體經濟復甦的"硬通貨":羊毛、糧食、銅等生活與生產物資。彼時歐洲各國陷入"匯率傾銷戰":英國為恢復貿易競爭力,1925年強行回歸金本位,將英鎊高估至戰前水準;法德等國競相貶值貨幣,同時築起關稅壁壘。

這種"以鄰為壑"的策略埋下惡果:1925-1929年,歐洲產能恢復但需求疲軟(黃金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增長率持續下滑。而凱因斯的商品多頭部位卻因真實需求支撐逆勢上漲-工業金屬價格在關稅保護下相對堅挺,印證了他對"生產性資產抗跌性"的判斷。


三、金本位的桎梏:大蕭條如何被錯誤政策推向深淵


1929年華爾街股災引爆全球危機,但真正的導火線早已埋下。美國胡佛政府將衰退歸咎於"外國關稅壁壘",1930年簽署《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2萬種進口商品加稅60%。各國報復性反制,全球貿易額驟降66%

此時金本位成為致命枷鎖:歐洲因黃金外流陷入通貨緊縮,卻無法增發貨幣刺激經濟。轉機出現在1931年9月-英國率先廢除金本位,英鎊兌黃金貶值30%。資金外流壓力緩解後,其工業產值在隔年回升8%。美國直到1934年才跟隨解綁黃金,而堅持金本位的法國到1936年已喪失30%工業產能。歷史證明:貨幣彈性決定復甦速度


四、凱因斯的資產配置革命:從宏觀理論到財富成長的實證


當各國在政策泥淖中掙扎時,凱因斯正將經濟週期理論轉化為投資組合:

  • 1929-1933年大蕭條低谷:重倉英國國債與黃金債券(避險屬性)
  • 1933年羅斯福新政啟動後:將個人及管理的保險基金資產轉向公共事業股與礦產股
  • 邏輯支撐:財政刺激將提振基建與軍工需求,礦業股成為通膨對沖工具

這項策略成效驚人:1936年其資產達5萬英鎊(相當於今4億人民幣)。而德國則走上另一條路——透過軍工擴張消化過剩產能,1933-1939年軍費開支暴增10倍,最終將歐洲拖入戰爭。


五、歷史的鏡像:當1929-1936週期在當代重現


今天我們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

  1. 貨幣超發替代金本位:全球央行在2020年疫情中釋放的資金量超過一戰賠款的百倍
  2. 關稅幽靈再現:2018年中美互徵關稅涉及商品規模堪比斯姆特-霍利時期
  3. 軍工複合體擴張:俄烏衝突後歐洲軍費增速達冷戰以來峰值,德國2024年國防預算激增17%

凱因斯的智慧仍具啟示:

  • 生產性資產優先:能源、貴金屬、工業金屬在滯脹期展現韌性(如2022年銅價跑贏美股20%)
  • 地緣風險溢酬:黃金在央行購金潮中突破歷史高位,與1930年代黑市黃金邏輯暗合
  • 政策滯後風險:當前各國升息週期與1937年美國錯誤緊縮的教訓如出一轍

結語:在周期中尋找確定性

兩次大戰間的歷史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經濟法則從不會因人的忽視而失效。凱因斯之所以能在學術與投資領域雙贏,在於他總是把握住三大錨點──貨幣信用週期、生產性資產價值、地緣政治對資源的再分配。當現代經濟體在債務泡沫與保護主義中重蹈覆轍時,我們更需警惕:歷史從不重複,但總押相同的韻腳。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Baidu MIP」版。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