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風雲:從剪刀差到大宗商品,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
政策傳導的關鍵在於直擊人心
近期A股表現回暖,背後的深層邏輯與中國經濟政策轉向密切相關。如果說供給側改革1.0是一場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切割,那麼如今的供給側改革2.0則更像一場中西醫結合的深度調理。
從供給面看,淘汰落後產能仍是核心手段,旨在提升產業整體價值與產品定價水準。而需求面的策略更為豐富:國家正透過大型基建計畫托底經濟,同時藉助生育補貼等政策工具激發內生活力。這種供需雙側協同發力的思路,與2015年啟動的供給側改革1.0一脈相承。
2024年至2025年,中國經濟工具箱已被充分打開:債務置換緩解地方壓力,財政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消費刺激與產業調控並重。令人深思的是,諸多政策效果尚未完全顯現。究其原因在於抽象的經濟概念與複雜的政策表述難以觸達大眾——老百姓更相信推土機轟鳴的工地和拔地而起的新設施。政策傳導若藉由川普式的直白表達,或許能獲得更高的大眾認同度。經濟政策的生命力,在於能否轉化為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體驗。
M1-M2剪刀差的重現成為關鍵訊號。回溯2015年11月,M1增速超越M2形成的“黃金剪刀差”,正是供給側改革1.0啟動的前奏,隨後信貸脈衝快速沖高。目前,相似的信貸脈衝已再次抬頭,M1-M2雖未正式交叉但趨勢明顯。歷史節奏的重演,蘊含著政策發力的相似邏輯。
兩次改革的深層背景卻有本質不同。 2015年那輪由資本主導:股市、樓市先後被推高後,大量資金套現離場。而本輪則是中國主動出擊──在外資大規模回流前率先啟動資本市場。若未來東北亞局勢趨穩、東南亞合作深化及解決台灣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東亞地緣格局重塑之日,或將是外資高位配置中國資產的轉捩點。
觀察滬深300指數,其技術形態無論以大幅下跌曲線或收斂三角形分析,都指向2023年的關鍵節點。當時若聯準會因矽谷銀行危機而降息,中國經濟或迎來強勢反彈。然而耶倫選擇了另一條路:透過隔夜逆回購抽水來緩解銀行壓力,並調整發債結構延緩危機爆發──這項決策將風險延後而非化解。
股債邏輯的全球鏡像
債市與股市的互動邏輯全球相連。以美國為例,當國債殖利率高企卻無人問津時,股市必須提供更高回報才有吸引力。若十年期公債利率為5%,表示股票需十年內上漲62%以上才能跑贏國債。 2008年後聯準會史無前例的寬鬆,曾將十年期公債利率壓至0.5%,直接催生了資本瘋狂湧入高風險資產。
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中國。當國債利率持續低位,資本必將尋找更高回報出口。此時若透過供給面改革和反內捲政策適當推升物價,通膨壓力將驅使資金撤離債市轉向股市-這是需求端的刺激邏輯。
供給端策略則是增加國債發行。當下地方債務置換、生育補貼、「以舊換新」補貼等政策,本質都是國家信用擴張刺激經濟。國債供給增加壓低債券價格,同樣驅使資金從債市流向股市。有人擔憂債務風險,但中國居民儲蓄規模龐大,關鍵在於啟動經濟自我運行的飛輪——只需政策“臨門一腳”,無需持續債務驅動。近期多家機構已明確轉向「多股少債」策略,印證了市場預期的轉變。
十年期公債利率與滬深300指數顯現強相關性:利率上升通常伴隨國債價格下跌,反映風險偏好增強,推動股指上漲。因此未來國債利率走勢將成為觀察股市的風向標。
銀行股走強的底層邏輯
這也能解釋近期銀行股強勢的邏輯。在公債殖利率低迷階段,高股息資產成為避風港。銀行、能源、公用事業類股票因穩定分紅受追捧。但隨著風險偏好回升,資金可能轉向成長性較強的板塊。銀行股要重現吸引力,需等待信貸擴張週期或投入業務突破。
大宗商品的時空辯證法
大宗商品的機會與挑戰需辯證看待。短期來看(8-9月),關稅懸而未決、聯準會鷹派訊號等因素構成不確定性,不建議此時激進加倉大宗商品。真正的行情確認窗口或在2025年9-12月——取決於美國經濟是否爆發深度危機。
長期視角則截然不同。無論2025年聯準會主動(受川普壓力)或被動(經濟情勢所迫)降息,美元貶值空間均十分可觀。歷史上共和黨執政時期美元往往走弱,若川普延續強勢,美元長期貶值或成定局。
此時國際資本將尋求三大出路:買進美國長期國債對沖貶值;借美元投資海外套利;或配置大宗商品。考慮到逆全球化下地緣風險升溫,跨國資本對各國實體產業投資可能趨於謹慎,而大宗商品因「非敏感」特性將成為優選。
更深層趨勢同樣支撐大宗商品:歐美製造業回流需要重建供應鏈基礎設施;AI發展依賴大量實體資源投入;甚至穩定幣尋求大宗商品背書的需求也在上升。儘管2026年後全球產能擴張可能導致新一輪“內捲”,但2026年大宗商品的勝率依然可觀。
政策啟示錄
中國經濟的復甦之路如同穿越迷霧的航行,供給側改革2.0與反內捲政策是驅動雙輪,而資本在股債之間的流動成為觀察航向的羅盤。當政策的語言更貼近土地,當改革的脈動呼應民生,經濟成長的密碼終將在腳踏實地中破解。東方既白,變革已在深處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