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趣思停

雙螺旋迷局:解碼2025年全球資本市場的科技敘事與流動性拐點

當滬指衝破3600點關口,全球資本市場的目光再度聚焦東方。與去年此時妖股閃崩、政策預期落空的悲觀氛圍截然不同,今日A股在亞太市場集體低迷中走出獨立行情。但這場看似烈火烹油的上漲背後,實則暗藏科技敘事與流動性供給的雙重博弈——這恰是今年"924行情"最本質的差異。

科技進化的二階躍遷


資本市場的估值膨脹始終遵循著"技術突破-資本溢價"的雙螺旋模型。回溯1990-2000年互聯網泡沫週期,當前AI浪潮已清晰顯現中後期特徵:OpenAI與英偉達互相持股構建的資本閉環,與二十年前互聯網公司交叉投資虛增估值的操作驚人相似。

但雲棲大會釋放的關鍵信號昭示著新變局——當前基於文本分析的"數位AI"僅是序幕。阿裡與英偉達聯合推進的Physical AI(物理AI)正在打開第二增長曲線。當AI模型從處理數位信號轉向操控實體機器人、解析蛋白質結構、調度智慧電網時,技術敘事將完成從虛擬到現實的跨越。不過需要警惕的是,技術反覆運算週期與資本耐性存在天然錯配:當物理AI的商業化仍需5-8年培育期,而資本早已透支未來三年的估值空間,泡沫破裂風險便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全球流動性收縮的三重奏


近期三大央行的默契行動更值得深究:
日本央行在9月19日宣佈啟動"百年退出計畫",擬用三十年時間緩慢清倉持有的28萬億日元ETF資產。這項自2010年開啟的股市托底工程,曾將日經指數推高至歷史峰值,如今每日約100億日元的減持雖如細雨潤物,卻標誌著支撐市場三十年的流動性基石正在鬆動。

美聯儲的"預防式降息"則暗藏玄機。儘管降息25個基點至4.75%,但鮑威爾同步釋放"美股估值脫離基本面"的警示,配合每月950億美元的持續縮表(國債持有量已降至6.8萬億美元),形成"口頭寬鬆+實質抽水"的政策組合拳。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元指數逆勢穩居97高位,顯示全球資本正在回流避險。

中國市場的調控則顯露東方智慧。監管部門連續三周警示結構性過熱風險,國家隊資金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有序退出券商板塊。與日本央行直接減持ETF不同,中國選擇通過調節逆回購規模(單周淨回籠780億元)實現流動性邊際收縮,既防範局部泡沫又避免市場恐慌。

投資者的破局路徑


當傳統避險資產喪失吸引力,兩條新賽道正在浮現:
國產算力鏈迎來歷史性機遇。中科院最新突破的"天璿"光子晶片將算力功耗降低90%,華為昇騰910B晶片產能三季度激增200%。雖然當前板塊平均市盈率達58倍存在透支風險,但物理AI所需的邊緣計算、量子傳感等底層技術,將為國產替代開闢十年增長通道。

新能源成為罕見的避風港。光伏元件價格觸底至0.75元/瓦引發裝機熱潮,風電巨頭金風科技斬獲東南亞200億元訂單。更關鍵的是,該板塊經歷兩年調整後估值回歸至20倍PE以下,今日寧德時代逆勢大漲7%印證了資金避險需求。在氫能儲能、虛擬電廠等二次增長曲線加持下,產業鏈正從週期波動轉向成長賽道。

尾聲:在刀鋒上起舞

物理AI將重塑製造業、生物醫藥、能源等萬億級產業,這場科技革命的車輪不可阻擋。但當資本敘事演進到科技企業"互持股權拉升估值"的階段,任何流動性擾動都可能觸發估值重構。歷史總在押韻:2000年3月納斯達克崩盤前,美聯儲同樣在降息週期中悄然縮表。

此刻投資者需手握兩把量尺:丈量技術突破的真實商業價值,校準全球央行的流動性閥門開度。當科技敘事與資本供給的螺旋開始錯位,清醒者方能穿越迷霧。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Google AMP」版。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