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趣思停

中國房價下行迷局:托底真相與底部預測模型深度解析

一、救市悖論:政策頻出為何難阻房價陰跌?


2025年8月,全國百城二手房掛牌量突破271萬套的警戒線,同比增速高達18%,創下歷史峰值。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房成交量連續36個月下滑,同比萎縮42%。這組矛盾資料背後,隱藏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核心悖論:為何每年春季密集出臺的救市政策,僅能換來兩個月“小陽春”,隨後便陷入更深的陰跌通道?

政策藥效衰減的根源在於目標錯位。當我們深入分析2023-2025年間出臺的127項樓市調控政策,發現其核心邏輯始終圍繞金融系統穩定性展開。以央行2024年推出的“白名單”房企融資支援機制為例,首批入圍的62家開發商獲得1.2萬億授信額度,但同期斷供法拍房數量仍攀升至68萬套的歷史高位。這印證了政策的首要目標並非支撐房價,而是通過延緩下跌速度為銀行壞賬處置爭取時間窗。

購房者心理防線是理解該機制的關鍵。當房產市值跌破貸款本金餘額時,斷供風險將呈指數級上升。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資料,2025年二季度抵押房產市值/貸款餘額比值低於100%的帳戶占比已達23.7%,較三年前提升16個百分點。政策制定者深諳此道——通過週期性釋放降首付、降利率等利好,將房價下跌幅度精准控制在貸款餘額下降幅度之內,形成“溫水煮青蛙”效應,維持還貸意願。

二、政策底牌:開發商去庫存與風險轉嫁機制


每年2-3月的政策視窗期暗藏精妙設計。住建部內部資料顯示,2025年3月單月新房去化量達全年總量的31%,這種脈衝式成交實為政策引導的結果。其本質是將全年購房需求壓縮至短期釋放,幫助開發商實現三個關鍵目標:

  1. 現金流修復:Top50房企在2025年Q1通過促銷回籠資金1.8萬億元,短期債務覆蓋率從0.6提升至0.9,暫時避開債務違約潮
  2. 金融風險緩衝:開發貸不良率在政策刺激下穩定在4.2%,較潛在風險值低2.3個百分點
  3. 財政輸血功能:土地出讓金在政策刺激季貢獻地方財政43%的收入,如杭州2025年3月單月賣地收入達398億元

這種機制的成本最終由購房家庭承擔。國家統計局追蹤資料顯示,2023-2025年間購入房產的家庭,有67%面臨資產負增長,平均帳面虧損達18%。更嚴峻的是,隨著供需關係逆轉,這種風險轉嫁模式正逼近臨界點——全國商品房廣義庫存已達38.7億平方米,去化週期延長至5.3年。

三、供需天平:6億棟房屋與萎縮75%的需求


供給側的冰山正在加速浮出水面。國務院普查公佈的6億棟房屋(非套數)相當於戶均1.3套住房,而真正決定市場壓力的二手房掛牌量正以每月15%的速度激增。鏈家研究院監測顯示,重點城市在售房源平均被查看次數從2022年的128次降至2025年的47次,成交週期從62天延長至139天,降價成交占比攀升至89%。

需求側的坍塌更為觸目驚心。高盛報告揭示的“五年內購房需求萎縮75%”並非危言聳聽,其背後是三重結構性變化:

  1. 投資需求蒸發:西南財大調查顯示,當前投資性購房占比已從峰值期的58%萎縮至12%,近200萬炒房客離場
  2. 婚育需求斷崖:2024年結婚登記數降至683萬對,僅為2013年的48%;新生兒數量跌破800萬,較2016年下降46%
  3. 學區房神話破滅:2024年全國關停小學7200所,幼稚園三年減少4萬所,北京西城區頂尖學區房價格較峰值回落37%

這種供需失衡的持續時間可能遠超預期。聯合國人口司預測顯示,中國25-39歲主力購房人群規模將在2030年前再減少4200萬,這意味著供需再平衡需要穿越漫長的人口結構隧道。

四、底部信號:租金回報率模型的精確測算


當傳統需求指標失效時,租金回報率成為預判房價底部的核心羅盤。其計算公式為:
年租金收益/房屋當前市值×100%
但簡單計算遠遠不夠,需建立動態評估體系:

城市分級估值模型

城市等級合格回報率閾值風險補償邏輯
一線核心區≥2.5%高流動性溢價
一線遠郊區≥3.0%抗跌性補償
二線城市≥3.5%人口支撐溢價
三四線城市≥4.0-5.5%流動性折價
縣城≥5.5%無法變現風險補償

這種梯度設計源於不動產的“信用風險定價”原理。以貝殼研究院資料為例,縣城二手房半年內成交率不足40%,較一線城市低53個百分點,必須通過更高收益率補償流動性風險。

實操測算案例

假設某三線城市房產:

但該城市要求最低回報率為3.5%,合理估值應為:
2.5萬元 ÷ 3.5% = 71.4萬元
這意味著當前價格存在28.6%的泡沫空間。

租金下行修正係數

需特別注意租金持續走低的趨勢:

保守測算建議將當前租金打7折再套用模型:
修正估值= (年租金×0.7) ÷ 合格回報率
前例房產估值將降至50萬元,更接近真實底部。

五、模型深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的應用


租金回報率閾值並非主觀設定,而是基於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推導:
要求回報率 = 無風險收益率 + β×(市場風險溢價)

以2025年三季度為基準:

則房產要求回報率=2.1% + 1.8×5.2% = 11.46%
但該結果為理論值,需結合三項現實修正因數:

  1. 流動性折價:不動產交易成本約8-12%,需扣除3-4個百分點
  2. 持有成本抵扣:物業費+折舊年均占房價2.5%
  3. 稅收調節:租賃所得稅率15-20%

經調整後合理回報率區間為3.5%-5.5%,與前述分級標準高度吻合。這解釋了為何小城市需要更高收益率——其β係數可達2.5以上,風險補償要求更高。

六、終極底部:供需再平衡的三大徵兆


當市場出現下列信號時,標誌真實底部來臨:

  1. 投資客結構質變:租金收益型買家占比超過60%(當前僅28%),取代價差套利者成為主力
  2. 庫存深度觸頂:二手房掛牌量同比增速降至5%以內,去化週期回落至18個月以下
  3. 租金回報率穿越:核心城市達標房產占比超75%,當前一線城市僅41%達標

需要警惕的是,底部不等於反彈。日本經驗顯示,東京房價在觸底後橫盤達11年,期間年均波動不足3%。這意味著未來房地產將回歸居住本源,年均回報率將逐步向租金收益率收斂。

七、決策指南:穿越週期的資產配置建議

面對深度調整期,投資者需建立三維評估框架:

  1. 流動性維度

    • 優先選擇月成交超百套的社區(抗跌性強20%)
    • 規避掛牌量超社區總戶數15%的樓盤
  2. 現金流維度

    • 要求租金覆蓋月供120%以上
    • 選擇租售比排名前30%的片區
  3. 安全邊際維度

    • 按模型測算價的80%設置買入線
    • 三年內地鐵/學區等規劃未落地專案折價30%

對自住群體而言,2025-2027年將出現難得的選房視窗期,但務必遵循“以租定價”原則:將意向房產周邊同質房源年租金×25,作為出價錨點,可有效避免買在半山腰。


(注:本文資料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央行金融報告、貝殼研究院、克而瑞資料庫等權威機構,分析框架基於現代資產定價理論,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Google AMP」版。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