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趣思停

川普貿易戰的致命軟肋:無法閉環的美元循環

2025年8月6日,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再度無果而終,雙方僅就關稅暫停90天達成臨時協議。表面上看,川普政府對日韓、歐盟等盟友的施壓成果斐然——日本承諾5000億美元對美投資,韓國拋出3500億美元投資加1000億美元能源採購大單,歐盟更是豪擲6000億美元投資與7500億美元能源防務採購協議。這些看似美國「穩賺」的協議,其實是白宮精心設計的單向資金吸血機制。然而,川普距離他重構全球貿易體系的終極目標,仍隔著無法跨越的鴻溝——中國這一關鍵拼圖的缺失,注定讓所有「勝利」淪為鏡花水月。


一、美元循環體系的崩塌:舊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全球貿易體系的核心在於「雙循環」:貨物與貨幣必須形成閉環流動。舊體系下,美國以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為引擎,透過印鈔購買全球商品,將美元輸送到世界各地;各國再將累積的美元回流美國,購買美債、美股和房地產,構成閉環。但這模式有致命缺陷:美國債務必須無限擴張,本質是不斷「變賣家產」的去工業化過程。正如巴菲特警示,當全球對美國資產的信心崩塌,美元循環難以為繼。

川普發動貿易戰的深層動機,正是試圖在舊體系崩潰前主動「砸碎枷鎖」。但破壞舊秩序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建立同時滿足三大條件的新體系:確保美元霸權不倒、推動製造業回流、根治美國對雙赤字的依賴。先前的「海湖莊園協議」「賓州計畫」等嘗試,都未能觸及核心矛盾。


二、單向吸血協議的致命傷:循環斷裂的真相


當前美國與盟友簽訂的協議顯露巨大破綻:它們本質是資本單向流動的「關稅大壩」。美國透過高壓手段阻斷美元流向歐亞,強迫盟友對美投資、產業回遷。但此舉徹底封死了傳統夥伴透過貿易賺取美元的管道。試想:日本工廠遷至美國後,產品該賣給誰?失去美元儲備的日本能否用日圓購買美國商品?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更嚴峻的是,美國試圖依賴「內循環」消化產能純屬幻想。高端製造業獲利依賴龐大市場佔有率支撐-只有規模夠大,營收才能涵蓋高昂研發成本並形成利潤。以假想企業模型為例:藍色營收線與橘黃色成本線之間的「剪刀差」構成利潤空間,若市佔率不足,企業將陷入虧損深淵。 美國3.3億人口的市場規模,根本無法承載高端產業鏈的獨立循環。強行推進的結果,只能是回遷工廠集體倒閉。


三、中國:無法繞過的超級樞紐


全球貿易新循環的閉環鑰匙,恰恰握在中國手中。其不可替代性體現在三大維度:

(一)碾壓級的消費市場規模

(二)內需驅動的產業升級飛輪

中國企業的獨特優勢在於:在關鍵成長期,國內營收足以支撐高研發投入。華為5G研發、大疆無人機技術、長江記憶體晶片突破等案例,均印證了內需市場對高階產業鏈的輸血能力。這種由14億人口托舉的規模效應,是任何已開發國家無法複製的戰略資產。

(三)掌控節奏的戰略主動權

目前中國具備「以靜制動」的底氣:


四、死循環:川普無法破解的中國方程式


白宮亟需中國配合完成新體系的關鍵一步:在美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前提下,如何向全球輸出美元? 其理想方案是迫使中國開放金融市場-讓美元資本湧入中國購買資產,並推升人民幣匯率。這樣既能助美國商品打入中國市場,又能透過中國進口(貿易赤字)向世界分送美元。

但這對中國無異於飲鴯止渴:短期或獲美元資本注入加速發展,長期卻將重蹈美國「產業空洞化」覆轍。中國不可能接受以犧牲製造業根基換取表面繁榮。更關鍵的是,時間站在中國一側:產業升級穩步推進(晶片自給率已達70%),新能源與AI領域領先全球,完全具備「坐等川普離場」的資本。


結論:一場注定無解的賭局

當川普在談判桌前焦躁地揮舞關稅大棒時,中國正冷靜補全產業拼圖。貿易戰的本質是體系主導權之爭,而中國手握三項終極籌碼:人類史上最大的統一市場、全門類工業體系鑄就的供給韌性、以及自主設定發展節奏的戰略定力。川普的「勝利協議」缺少中國這一環,恰如沒有引擎的跑車——外觀華麗,寸步難行。這場世紀博弈的終局早已寫就:四年後,世界將面對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和一個仍在尋找閉環路徑的美國。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Google AMP」版。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