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轉發來源為微信公眾號 加大號的DK講歷史
20世紀是人類歷史的動盪時期,不僅在科學技術上突飛猛進,而且兩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又是震盪世界的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幾個主要戰爭策源地很大程度就是在經濟危機之下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
受經濟危機影響的主要是幾個資本主義強國,這當中就有美國,而美國之所以沒有走向德國、義大利、日本這樣的「法西斯式」的道路主要歸功於羅斯福新政
所謂羅斯福新政就是美國國內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緩和矛盾的一系列措施。那麼為何美國能迅速擺脫經濟危機的餘波?以及羅斯福新政具體是怎麼做的?為何二戰後資本主義大受打擊而美國還能「撿漏」?本期就讓我們來聊聊美國歷史上的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就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為解決國內矛盾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歷史上也稱他為小羅斯福,是美國第32任總統;而之所以被稱為小羅斯福是因為美國此前第26任總統叫西奧多.羅斯福,為了區分兩位總統就習慣上把後來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叫成小羅斯福,先前的叫做老羅斯福。當然還有個大羅斯福,那是小羅斯福的遠房親戚
羅斯福新政也被稱為三R新政,因為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改革(Reform),取了三個單字英文首字母(當然假如咱要翻譯的本土化一點可以叫成「救濟改新政」哪有這麼個名字,就是我瞎取的名字)
從羅斯福新政三個核心我們也能大致知道新政內容:救濟窮人(失業人群)、復興(恢復)經濟,改革金融系統(畢竟大蕭條就是從金融領域蔓延開來的)。因此這些政策主要偏重於經濟(社會)領域,這就跟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上台的過程有不同
羅斯福新政在當時主要透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節法》、《國家產業復興法》、《社會安全法》等法案。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政基本上才結束。但是新政期間一些措施和新政中產生的成果有些到今天還在美國扮演角色
羅斯福新政的本質其實是以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幹預的方式來緩和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也就是加大了政府/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此舉在當時可謂“創舉”,要知道當時資本主義世界剛進入壟斷資本主義不久,自由主義經濟的想法還很有市場。況且當時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把國家幹預(國家管控)跟社會主義劃等號(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因此羅斯福新政對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新”
新政出現
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美國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潭。這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四”(現在好像美國有個“黑色星期五”,當然這兩個不是一回事)
接下來的場景是美國大蕭條(詳情參見大戰將至,美國大蕭條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簡史)出現了中學歷史書當中經典的資本家農場主倒牛奶的場景。美國似乎一下子從天堂墜入地獄
當時美國的胡佛政府應對危機最終是失敗了,不但還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對國家幹預經濟。而這些做法加劇了經濟危機危害。最終使得人民普遍不滿,當時美國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當然羅斯福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新政」為競選口號,才贏得廣泛支持成為美國第32任總統。
此前羅斯福還是紐約州長,在他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演說當中,正式提出了“新政”的口號,此後新政就成為了羅斯福的施政綱領標誌,當然羅斯福本人也想不到他的一生也在歷史中和“新政”捆綁在了一起。
羅斯福的「新政」不只是為了贏得選舉的口號,他在就任總統後也真正地往這個方向實踐(這就跟今天大美麗國的那些空喊口號,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政客不同了)
新政內容
我們今天看羅斯福新政大致可以分成兩段:
第一階段(1933-1935):主要目標放在醫治經濟危機帶來的創傷,期間提出了一些復興經濟的法案和計劃
第二階段(1935-1939):致力於長遠意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
這兩段時期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其中三R新政(復興、救濟、改革)貫穿始終,這也就成為了日後資本主義世界應對經濟危機的參照模板,羅斯福新政的思路時至今日還在煥發生命力,這種思路就是加強國家/政府乾預
羅斯福新政首先從改革銀行體系開始,畢竟美國大蕭條是從金融危機開始的,而銀行在金融當中的地位自不必說。於是「新政」先推出《緊急銀行法案》,主要內容就是讓銀行趕緊開業、讓百姓放心把錢存銀行,最後達到將財富存回銀行的目的
接著停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這個可能比較難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把黃金和貨幣脫鉤,不管怎麼通膨黃金儲量不受影響。用一句簡單易懂的話就是戰時存黃金、和平買房產。好比說發生世界災害或地球毀滅等級的事故了,咱首先要屯食物和水而不是貨幣,因為危機到來的時候錢就不值了。經濟危機屯金條大致也是這個道理
在金融業之後,又頒布了《農業調整法》和工業復興法來整頓農業和工業,大致做法也就是限制一些農產品的生產,因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產能“過剩”,一方面工廠生產太多來最大程度賺錢,一方面市場產品太多導致價格太低賺不到錢,最終引發矛盾爆發經濟危機。
農業的改革透過限制生產來提高市場農產品價格,從而使得農民有錢賺,有錢賺才會有錢消費,又刺激了美國國內市場(當然這就是簡而言之,真正背後經濟規律可能得去問問經濟學家我這點三腳貓獨腿雞的水平也講不清楚)
工業方面主要措施是《全國工業復興法》,主要內容就是國家召集一些市場人士共同擬定公平競爭法規,核心就是公平競爭。但是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決定了這種「公平競爭」並非真正公平,因此這項舉措還是企圖依靠國家和壟斷組織聯合力量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納入有控制的軌道,即加大國家幹預
當然新政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救濟,不過羅斯福更強調以工代賑,這就是很高明的一步,不但救濟了無業者,還能在國家出錢的同時完成一些基建工程。
此外羅斯福面臨的困難也不是,例如當時比較保守的最高法院勢力(當時最高法院九位法官那都是古稀之年,因此也被稱為“九老院”)。除此之外一些右翼分子也是新政實行過程的阻礙。此外一些底層人士要求深入改革也成為了羅斯福政府的壓力
最終在多方面壓力之下,羅斯福政府最終進行了深化新政改革,新政進入了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最先的大手筆就是著名的《社會保險法》,這個在今天看來稀疏平常甚至理所當然的東西在當時可謂“創舉”。因為資本主義嘛,那就是弱肉強食,怎麼還特別「關照」待宰羔羊呢?這種福利政策在當時並不被很多資本主義國家接受(當然後來很多資本主義國家福利水平都很高,也不是說資本家良心發現,主要還是無產階級力量壯大團結一致,可以共同聯合起來對抗資本家,只能透過利誘來打破無產階級內部的團結,這樣才能各個擊破)
此外新政也頒布了《全國勞工關係法》,也就是《華格納法》。這其實是美國勞資關係歷史上美國工會的大勝利(可見團結一致的無產階級擁有很大力量)
還有就是《公平勞動標準法》,也就是工資工時法,規定了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即每週40小時,當然今天我們在求職找工作一周40小時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現在別說一周40小時,80小時都遍地開花)
新政
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框架下進行的改革,不可否認改革當中有很多非資本主義的東西,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確保資本主義的穩定與發展。
作為資本主義世界教科書式的新政在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方面最大特徵就是加強國家幹預,而這也影響至今。而正是這種國家幹預的「創舉」改變了美國的「國運」。現在很多人分析假如沒有羅斯福新政美國會不會也走上法西斯道路,先不論會不會的問題,首先沒有羅斯福新政的話美國不可能在很短時間恢復元氣,更不用說在二戰之後“主導世界”了
羅斯福新政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往遠了說影響日後世界格局;往近了說是挽救美國經濟危機的救急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