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

我們對無人駕駛的想法,竟然狹隘了?【轉發】

以下內容轉發來源為微信公眾號 IC實驗室
當自動駕駛技術與新商業模式深度融合時,就形成了全新的,流動的業態。

「如果無人駕駛不只是計程車,會成為什麼?」

前段時間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一行訪華,去了一趟百度Apollo park,並且在北京開放道路上乘坐了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駕駛汽車。

隨行人員在試乘蘿蔔快跑之後,讚不絕口,認為「這就是未來!以後,孩子們可以不用考駕照了。」 而這位法國政壇歷史上首位女財長,更是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

“你可以將它改成美髮沙龍、美甲店或任何空間,讓那些時間緊張的人在移動空間中,就能享受服務。”


不愧是法國女性,需求都這麼優雅。

仔細想一想,這個需求不僅優雅,而且十分具有想像。

自從無人駕駛興起以來,許多人都在討論無人駕駛的作用。但是跟無人機的「低空經濟」一樣,主要還是停留在外帶、快遞這些短程配送。
但或許,我們對無人駕駛的期待還是狹隘了。

無人駕駛,很有可能成為移動的第三空間,重建整個城市的商業結構。


第三空間,是美國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所提出的概念。

他認為,家庭居住空間是第一空間,職場是第二空間。而在這兩者之外,人們還需要一個寬鬆、便利的環境,可以自由地釋放自我,展開社交。

在他的概念裡,酒吧、咖啡店、博物館、圖書館、公園都屬於這一類場所。

而這個概念能在國內火起來,主要還是因為星巴克的崛起,它真正做到了「不只賣咖啡,還賣座位、賣空間」。

在咖啡店開會、辦公、學習甚至開讀書會,這已經是很多城市居民的日常了。

但如今,這類固定形態的第三空間,正面對挑戰。

星巴克的式微自不必說,像書店作為文化空間,也紛紛面臨經營困境,只好靠文創產品,或是網紅化吸引打卡來勉強維持。

至於KTV、劇本殺等等偏向娛樂屬性的場所,也是城頭變化大王旗,每年新人換舊人。

要知道,星巴克是八、九十年代開始擴張的,它對於第三空間的塑造,還是前網路時代的敘事。

那時候的第三空間,咖啡館也好,書店也好,都要求消費者“前往”並“停留”於特定物理位置,一旦停留,就是一大塊時間。

但今天的社會節奏,比起四十多年前,快了一倍不止。傳統的第三空間就很難再滿足現狀消費者的需求。


那是不是說,第三空間的概念已經宣告破產了呢?

並不是。我認為不管在任何時代,就算科技發展到虛擬實境、元宇宙的階段,人們對線下社交、第三空間的需求,永遠是存在的。

問題在於,傳統的第三空間一方面成本太高,一方面彈性太低。

而流動的第三空間,剛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眾所周知,由我們國家嫌棄的新能源汽車革命,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廠商們都愛搞「冰箱彩電大沙發」。

這並不是無的放矢。過去的汽車追求駕駛性能,但今天駕駛性能只是「基操」。新能源汽車工廠發力“冰箱彩電大沙發”,正是把汽車從一個交通工具,看待成一個可以移動的空間。

為什麼很多人下班回家,把車開到停車場,遲遲不願意上樓?就是在車內,享受一下個人時光。

而現在新能源車具備的K歌、影音系統,也完全支持人們在車內進行娛樂活動。

像是理想的MEGA,推出Home版,升級了車內舒適度,相反銷量更好,正是抓住了「核心需求」。

家庭用戶要的是什麼?就是在車行進過程中,乘客——也就是家人們——能獲得最舒適的體驗。

簡而言之,最好在家能做什麼,就能在車上做什麼。

那如果我們進一步延伸,使用智慧駕駛,完全把汽車變成移動的第三空間呢?

像「蘿蔔快跑」這樣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本來核心功能是提供點對點的交通運輸。

但是,如果我們跳脫「交通工具」的傳統認知框架,以更廣闊的商業視角審視無人駕駛車輛,便會發現它們遠不止於此。

這些車輛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可程式性和獨立運行能力,使其完全有潛力成為下一代城市移動第三空間的主力。

簡單來說,既然現代人只有在路上的時間是成塊的,完整的,那麼只有汽車,才能承擔起第三空間的重任。

由此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當我們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喝杯咖啡,做一些交流。咖啡館太遠太吵雜,外帶咖啡又不提供座位。

我們預約一輛「蘿蔔快跑」的自動駕駛咖啡車,直接在車上喝咖啡,遠比傳統的咖啡館來的方便和私密。

再例如,我們常常碰到這種情況,就是在外閒逛,突然碰到一些瑣碎的工作要處理,但是找不到地方。或者單純想找個不被打擾的地方坐一坐,思考思考人生。

這時候,一輛「蘿蔔快跑」移動空間,直接開到身邊。車內環境夠靜謐,有舒適的沙發,手機充電器,甚至是無線網路。

既可以打開電腦,高效地完成工作,也可以啥也不干,單純打開手機,刷刷視頻,打打遊戲,或者看看書,享受一下個人時光。

事實上,已經有乘客自主地這麼使用蘿蔔快跑了。

例如有人為了避免影響鄰居,把無人車當成「移動琴房」:

甚至還有「卷王」把無人車變成自習室,在上面寫作業的

這些自發行為其實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消費者對於行動第三空間,尤其是個人化的第三空間,有著非常現實的需求。

消費者本身,就不滿足於無人車只作為交通工具去使用。

對我個人來說,車這個東西,還具備一個移動搖籃功能。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睡眠不好,但特別容易在車上睡著。當想要休憩一下的時候,鐘點房太貴,肯德基的座椅太累,如果有自動駕駛的汽車,那就是剛剛好。

在這些場景中,像「蘿蔔快跑」這樣的自動駕駛車輛已經突破了單一運輸工具的邊界,它們成為一個個可靈活變化、高度客製化的「移動第三空間」。它們不再是被動的載具,而是主動的服務提供者和場景營造者,為都會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效率和個人化體驗。
這種從「點對點運輸」到「場景化服務」的飛躍,預示著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城市生活範式的誕生。

用一個車圈很火的說法,“車坐不開”,才是未來城市交通的大趨勢。


而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女士提出的美髮沙龍、按摩店,對於商家來講,更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以前有女性朋友就跟我說過,她們去美甲店,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去美甲店做美甲,本身就是一種放鬆的體驗。

那如果把這些服務,納入移動第三空間呢?

在傳統的「固定生態」中,城市商業活動的核心是「選址」。商家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租賃或購買固定店鋪,進行裝修,並長期綁定於某一實體位置。

人流是「向心性」的聚合,消費者需要主動前往商家所在地,人流被集中吸引到商業中心或特定街區。

經營時間是固定的,超出這個時段,就無法服務。而固定店鋪在非營業時間或人潮稀少時段,其空間和設備資源處於閒置狀態,其實是資源浪費。

且一旦選址確定,其商業模式和目標客群便相對固定,難以根據市場變化迅速調整。

但當自動駕駛技術與新商業模式深度融合時,就形成了全新的,流動的業態。

商家不再被固定店鋪捆綁,而是實現「服務上門」。

不再需要高昂的租金和固定的物理店鋪,其經營載體就是一輛或多輛自動駕駛車輛。這些移動的「店鋪」可以根據即時需求、大數據分析和預設路徑,隨時隨地進行選址和定位。

在流動生態中,人流不再簡單地向商業中心聚合,而是呈現出「去中心化」的趨勢。人群與服務場景之間不再是簡單的固定聯繫,而是基於需求隨時隨地進行動態連接。

這種“流動生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商業和城市空間的智慧化協作。

在我們傳統的商業模式裡,場景是固定的,人是流動的。

但當無人駕駛技術趨於成熟,像蘿蔔快跑這樣的工具,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城市空間、交通、商業、社交甚至城市規劃的認知。

過去,我們說道路,是城市毛細血管。而在未來,這些毛細血管的作用,可能不僅是承載人流和物流的線性基礎設施,還可以是連結動態服務和人群的智慧網路。

人們總是渴望「詩意地棲居」──在喧囂的都市中找到一處安寧與自我的角落。 而「移動第三空間」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想像:它讓每個人都可以在都市叢林中,隨心所欲地找到屬於自己的「移動綠洲」。

這個綠洲可能是一輛靜謐的移動書房,一輛充滿咖啡香氣的移動辦公室,或是承載著歡聲笑語的移動酒吧。它不再是固定的地理座標,而是隨時隨地為你而來的客製化空間體驗。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 IC实验室 ] 享有,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封面图片来源于 [ 互联网 ]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使用。如有异议,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